臺灣嘉南平原的水井

       臺灣西部平原晚近20年飽受地層下陷之苦,連帶的抽水井似乎也變成一種飽受污名的設備。但是,地下水在臺灣西部糧倉,特別是缺水地區,提供了豐沛的水源給農作物,創造了臺灣多元豐富的農產品。更有趣的是,我們可以透過這個水井這個技術物一窺使用水井的農村社會樣貌。如果用更寬廣的眼光來看,水井所代表的不只是使用者對地下水資源的取用,水井的背後更是臺灣農村的社會的發展歷史與環境。究竟,臺灣西部平原的地下水井是什麼?它又鑲嵌在怎樣的社會之中呢?

       一提到水井,很多人會想到古裝劇中的手動轆轤,或是鄉下地區不難見到的手壓式抽水井。但是,事實上,臺灣西部平原的農民,在面對高度競爭的農業市場時,採用的是穩定且高效率的電動水井。此外,如果和國外比較,這些水井既非簡易的人力、獸力動力,亦非集中抽取分配的超大水井。和水利會或是自來水公司的大水井比起來,私人農業電動井無論在深度或是馬力上都不是設計給集中分配的使用模式。而是一種個別農民負責、個別農民使用的技術設備。

       從這種水井的使用形式,可以初步窺見臺灣農村發展的幾個特色:首先、高密度的私有水井反映出來的是臺灣以小地主為主的土地所有與耕作模式。其次、鮮少共用私有水井意味著當代個別小農在進行生產時,至少在水資源使用上是個體化、原子化的,對照於部份換工、代耕或是早期水圳時代需要配合水利會放水的組織性農業有所不同。第三、經常為人所忽略的是這種私有水井能夠密佈在農田中意謂著成熟的農村水井興建技術網絡以及普及的電力系統,前者涉及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高度成熟的具技術能力的小頭家產業網絡,後者則來自於國家投資於「農村建設」的痕跡。

       從這些初步窺見的特色,我們可以看到,電動水井這個臺灣嘉南平原常見且不起眼的技術設備,其實連結著農村發展史上的基礎建設、土地產權、社會、國家關係以及與非農業部門互動等更複雜的圖像。當然,這只是從水井出發一窺農村性質的初步觀察。如果從不同的物質──如農作物、農機具甚至農藥──出發,我們或許可以看到另一幅農村圖像。如果有一天,把各種圖像交疊在一起,或許可以看到過去沒有想過的臺灣農村景象。

                     

                                                       圖一、西螺的農業灌溉用的私有水井

                     

                          圖二、斗六農田水利會的灌溉水井(少數還在運作的,其餘因地層下陷而被封)

作者:Chun-Yi Ho / 何俊頤  撰寫
照片:Chun-Yi Ho / 何俊頤  提供

 

Tags: , , , ,

 

Share this Post



 
 
 
 
 
WordPress Appliance - Powered by TurnKey Linux